1978年签订若干项大型引进项目;第二年开始,软技术引进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中国就这样深入科技全球化浪潮。进口贸易和FDI渠道的技术溢出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的水平升级。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的实践证明,外资研发的自然介入深度与区域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存在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从世界500强企业来看,2008年,研发中心最为集中的行业是电子电器设备,共计设立了109家研发中心;其次为网络通讯52家;第三位是计算机办公设备41家。这三个领域占总数的52.47%。
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跨国企业在华研发中心逆势扩张,一些在国外饱和技术研发向中国转移,其在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研发内容也在向创新产业链中的高端升级,从事先导技术探讨研究型的在华海外研发机构占50%以上。
跨国公司倾向于设立独资研发中心,同时也注重与中国的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尤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领先企业。比如说,IBM 公司已与中国5O多个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有19个联合实验室、25个IBM 技术中心、13个解决方案中心、12个授权认证中心和3个软件人才实践基地,与2O所高校开展了40个联合研究项目。根据中国学者2014年年初的统计,IBM公司内部有科研人员5万多人,在集团直属的研究院中有3000多名全球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其中有81名美国两院院士、330名国家专业学会院士。
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格局。2004年经合组织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有16%是由在国外的子公司开展的。联合国《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约占全球研发支出的一半,至少占产业研发支出的2/3。
信息化带来的结果是,技术引进(外来技术)和技术创新(自主技术)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只有参与到全球技术和产业分工体系中,才能迅速缩小外来技术和自主技术的差距,提高中国产业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目前,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正在出现重大变化:合作方式从注重项目合作转向整体推进,合作内容从技术引进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合作主体从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转向政府引导、多主体共同参与,任务确立从“自下而上”转变为“自上而下”。
在“引进来”方面,要消除跨国企业对技术外泄的担忧,提升技术溢出的水平。中国需要找到新的办法,加大激励外商投资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合作的政策创新力度,构建良好的研发合作环境。
在研发中心“走出去”方面,华为、中兴、金蝶、长安汽车都在行动。截至2010年,68家中国企业设立了106家海外研发机构。这里又要提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他在谈上市融资的时候,就说要拿美国的钱吸引美国的人才、买美国的公司。
不只是企业的研发要有全球化视野,非企业研发机构也要有全球化视野。如何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研发人员到中国来工作,怎么来引进全球最先进的技术……都需要再考量。
中国的科学地位要从世界边缘迈向中心,就必须参与重大科研领域的跨国界协作。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伽利略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中医药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计划、南极科学考察、人与生物圈计划、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水稻基因组研究等,都是在多国合作之下完成的。中国也因此收获了诸多重要科研成果。
说到底,要建设全球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就需要有研发领导力和驱动力。能不能拿出一份新的研发清单来?能不能组织全球研发力量完成这张清单?这张清单能不能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繁荣?